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青春筑梦三下乡 实践奋进新征程——贵州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报京乡
  字号:[ ]  [关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仲夏有梦陪伴报京先锋队”和“声声黔行——贵州民族歌舞进校园”两支队伍走进报京乡开展“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2023年暑期“三下”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  赓续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队来到报京乡红色文化展览馆参观并聆听“红六军团西征在报京、侗乡佳音、几个伤病员”等感人故事,近距离观看图片资料,重温那段振奋人心的红色记忆,学习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行人来到了报京乡红军山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对园内进行了清理打扫。瞻仰纪念碑,祭奠六座无名红军坟,并在先烈面前宣读了入党誓词。实地追寻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文化、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筑牢信仰之基,争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同时,实践团队还到报友村,践行劳动教育,帮助孤寡老人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和排水沟,打扫室内卫生,整理柴堆,有力助推了和美城乡“四大行动”见行见效。

支教传递梦想美育铸就未来

美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实践团队短暂的支教期间为报京乡中心小学的留守未成年人们开展了声乐、合唱、舞蹈、民族器乐、民歌等艺术课程,通过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才能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音乐课上,老师针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弹奏教学,耐心讲解发声练习的方法,将声乐理念贯穿于课堂中,引导留守未成年人理解乐曲演奏时的不同方式以及情感。

同时为留守未成年人们展示了多种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讲解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的展示教学,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

舞蹈课上,实践团队带领小朋友进行了暖场小游戏,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然后将舞蹈的动作进行拆分教学,引导小朋友们将歌词和动作进行联想记忆,并反复进行集体练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约文艺汇演 艺术赋能乡村

支教期间,实践团队分别在报京村、报友村进行了采风调研,向民间学习,向人民学习,并带去了节目与乡亲共乐。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支教成果汇报演出成功举办。

在活动前的捐赠仪式上,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派驻报友村驻村干部杨昌杰自掏腰包捐赠芦笙给孩子们学习,与此同时,他还定期义务入校园开展芦笙教学,助推非遗传承。

汇报演出共上演了师生歌舞《领航》、舞蹈《点绛唇》、歌曲《苗乡侗寨请你来》、学生联唱《萱草花》等13个节目。报京芦笙、歌舞展示、传统文化展演部分将文艺汇演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掀起了报京乡“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和弘扬法治精神的热潮。最后大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将现场气氛推向顶点,为本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新时代新征程。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在活动中给村民和孩子们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深,深刻体会到乡村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感受到乡村空巢老人的无助和留守未成年人们的纯朴善良,表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非凡,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关怀空巢老人和留守未成年人,推动艺术教育向乡镇、村落延伸,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