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0-3284159 | 成文日期 | 2020-09-25 |
文号 | 发布时间 | 2020-09-25 | |
发布机构 | 是否有效 | ||
名称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德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推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德育管理队伍的工作水平,构建我县更加完善的校内外德育网络和评价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黔教基发〔2019〕23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德育教育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阶段目标
针对中小学不同阶段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阳光自信、人格健全的现代合格公民。
1.小学低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2.小学中高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3.初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4.高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实施途径
(一)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1.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各中小学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的与主体责任。每学期定期至少研究2次德育工作,创新德育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要落实德育常规,加强“三风”(班风、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强化德育品牌意识,明确学校德育主题和方向,架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持续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德育品牌。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制定计划,完善班主任培养培训制度,学校要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县教师发展中心要依托“三名工程”平台积极组织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的研修活动。县基础教育办公室要积极组织县级班主任技能大赛和德育案例评选活动。以比赛促提升,以活动促发展,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班主任队伍。探索实行双班主任、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新机制。除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外,其余学科教师在晋升上一级职称时必须有同级3年班主任工作经历,评优评先优先考虑班主任。
3.加强学校团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学生校长助理团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扩充德育队伍的力量。要充分利用入团(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活动,乡镇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有艺术类、球类、田径等10个以上的社团(兴趣小组),普通高中必须有30个以上的社团,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1个以上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能力。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各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纳入考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年度考核、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首要标准。要切实将“八个不能”、“十个不准”作为教师师德师风的指针,对工作不力、不服从工作安排、闹不团结等行为纳入师德师风的考核内容。全县教育工作者要按照“四有三者”好老师的标准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注重学科渗透,拓展德育渠道
5.加强德育学科渗透。学校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将镇远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
6.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形势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7.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好国学经典课程,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长效机制,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要培养一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9.开展生态和环保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基本国情教育,开展接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创新德育体系,探索德育拓展课程
10.抓好习惯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学校要组织学生轮流分点设岗值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要将班级的日常管理以分包、轮岗、小组合作等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养成习惯。环境卫生做到日扫、周查、月评比。做到见面问好,文明礼貌。提倡诚信考试,诚信做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孝敬感恩,尊老爱幼。
11.抓好主题德育课程。学校要利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要开展好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等仪式教育课程。要开展好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等活动课程。要抓好班级文化的构建,体现班风、班训、班级评价、班级自主管理等班级文化课程。要探索开展亲子假日、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家校共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综合实践基地等校外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自然、历史、地理、科技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好研学课程。
12.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乡镇中心小学、600人以上的初中和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办学特色,完善“一训三风”,制作校旗校徽,编写校歌,创立校刊校报。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发挥环境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的导向、陶冶和凝聚作用。每月开展一次“优秀小组”、“文明班级”或“星级班级”、“温馨宿舍”评比活动,以评促提升,以评促发展。每年开展一次“校园之星”、“最美教师”、“最美学生”的评选活动,让先进带后进,形成人人争优的氛围。每学期召开德育主题班会不少于四次。
13.建立“三位一体”德育网络。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级家长委员会,开好家长会,开展家长接待日,有条件的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讲座。主动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走进学校,通过事例宣讲、励志演讲等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生动性。
14.抓好特殊群体的关爱教育。要主动联系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关注,关心特殊家庭、困难学生家庭,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实践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措施,优先考虑特殊群体学生的就餐、食宿、生活补助,营造特殊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环境。
(四)建立保障机制,推进长效发展。
15.加强学校德育科研工作。要把德育科研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问题研究”为抓手,变问题为课题,积极开展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班主任论坛、德育论坛,切实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各类瓶颈问题。要开展优秀德育课题、论文、教育案例研讨等活动,进行奖励、推广,促进我县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16.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各中小学要组建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德育教育工作机构,负责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负责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负责党、团、队、工会的组织建设。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德育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构建德育工作管理体系。负责规划、实施、协调、管理本校德育工作,负责德育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处置。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协助党支部书记(校长)开展德育工作。负责制定本校(乡镇)德育发展规划、学期德育计划,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督促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负责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校内外协调与沟通,德育常规的内涵建设及评估表彰等。政教处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制订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指导、检查、考核班主任工作,负责学生出勤、后进生转化、保学控辍,落实纪律卫生、安全教育、体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负责评选文明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文明)班级等工作。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长领导下,负责主持团、队、学生会日常工作,负责团、队、学生会的组织建设,指导团、队、学生会制订工作计划,配合政教处开展学生思想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和德育教育体验活动。负责优秀团(队)员、优秀团(队)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团支部(中队)评选工作。班主任负责制订实施班级德育计划,负责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负责与任课教师、家长的沟通协调。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适时开展家访工作。任课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科教学为途径,独立解决本学科教育教学问题,落实三维目标、落实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践行课程育人。与班主任密切配合、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县人民政府(或县教育和科技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集体表彰活动。学校要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自我评价,注重他人评价,实行德育工作的定性评价和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表彰会,对学生中的优秀个人和班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德育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17.建立德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各中小学要预算德育经费,保证德育课题研究、培训、表彰先进等经费的落实,保障学校德育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