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镇远 » 文化旅游 » 旅游路线
镇远县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字号:[ ]  [关闭]
100年的历史沧桑
100年的风雨激荡
100年的波澜壮阔
100年的壮丽辉煌
100年的拼搏创新
造就了100年后繁华昌盛的中国
100年来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有那么些地方,保留着革命者的故事
有那么些景点,不断传承着革命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记录辉煌成就
来镇远参加一场红色之旅
在边走边学中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
让心灵接受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


镇远县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一站丨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是镇远红色旅游景点的第一站,它是中共贵州省工委镇远支部活动旧址,也是中共早期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周达文同志的故居。

周达文故居位于舞阳镇西门街,始建于光绪初年,建筑为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建筑,故居占地面积为1250平米,建筑面积808平米。是民国初年外交官周瑛的私人宅邸,当地人称“周公馆”,是周达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周达文,原名周达定,笔名屈公,俄文名邱贡诺夫,生于1903年1月3日,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人。



周达文故居

1908年进入同盟会会员乔运亨创办的小学学堂就读,受“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思想影响;1914年,进入同盟会会员潘德明创办的镇远道立中学学习,受反帝反清的爱国思想的影响。1919年,“五四”爱国卫生运动爆发,周达文被推选为黔东学生联合会主席,组织镇远中、小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后被当局开除学籍。
1920年4月初,到北京大学读预科班,于同年8月,以其二哥周达文的毕业证,考入北京俄文政治专科学校,后其名用至终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并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同志的指导下,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积极投身于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工作。1923年初秋,经李大钊、范鸿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受共青团中央委派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学联主席。

1924年10月,党中央派周达文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留共产国际工作。1925年夏末,奉命回上海,率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等118名留苏学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周达文同志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中山大学主要负责教务和翻译工作,曾受到斯大林的高度赞扬。1927年11月,周达文调任列宁学院中国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主管中国留学生工作。

1937年7月,在苏联肃反扩大化运动中,含冤牺牲,时年35岁。198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文为周达文平反昭雪。

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站丨和平村旧址


“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镇远“和平村”(第二日俘所)旧址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站丨镇远革命史馆

镇远革命史馆建在仁寿巷上官民居(东院)内,占地500平方米,这里也曾是罗炳辉将军长征时在镇远的住所,也是中共镇远地下党支部成立点。史馆馆名分别由冯骥才、周秉和先生题写,展示内容分“辛亥镇远首倡应”、“红军过后尽开颜”、“星火燎原黔东南”、“抗日后援大枢纽”、“西南解放第一站”五个部分

馆藏280余件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物及文史资料,全面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和镇远地下党、镇远的抗战精兵、人民解放军在镇远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它第一次系统地、较全面地记录展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镇远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镇远革命史馆

镇远革命史馆是镇远县红色文化旅游的又一个靓丽景点。不仅是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课堂,也是开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课堂,对于激发爱党爱国热忱和弘扬镇远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镇远革命史馆为缅怀纪念革命先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坚持建用并重的原则和巩固、提高、发展、创新的方针,不断加强建设,完善设施,使之成为重要的具有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场所。充分发挥革命史教育功能,促进红色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增强群众爱国观念。





第四站丨镇远博物馆


镇远县博物馆位于舞阳镇顺城街。修建于光绪年间,原为“邹公祠”1984年6月27日,被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8年将邹公祠维修为镇远博物馆。2006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单位。博物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由三面搞封火墙四合院式古建筑。



博物馆前的“邹公祠”是清代经贵州巡抚黎培敬请当地村民自行捐款为邹泗钟将领修建的一座纪念祠堂。邹泗钟,镇远人,清军精捷楚营将领,即选知府。1855年春,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贵州爆发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反抗清政府的强暴统治。为维护清政府统治,邹泗钟招募乡勇,组织练兵,保护桑梓。1869年3月22日当邹泗钟率兵经黄飘(现黄平)时张秀眉当早已设下埋伏,邹泗钟遭伏击,战死。

镇远博物馆



镇远博物馆的陈列围绕镇远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主要分为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镇远的历史沿革
二、风土人情
三、文物状况
四、人文风光
博物馆是镇远所有历史、人文、文化的一个缩影




第五站丨祝圣桥


祝圣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庆祝康熙大帝寿辰而改名为祝圣桥。这座桥承载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1934年中央红军曾祝圣桥上展开过激烈的阻击战,成功阻断敌人的追击,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
1934年12月27日,在受到敌军的多路进攻和包抄的情况下,红军退到五里牌拗口,占据两侧制高点,激战至中午。国民党吴奇伟部诡计多端,分兵夹击红军阵地,并从马厂迂回抢占了白玉山、文笔峰,红军腹背受敌,红七团退守东关炮台垴、东昌坪,并迅速抢占祝圣桥。圣桥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成功阻断了敌人的追击,与红八团顺利会合。

祝圣桥

祝圣桥上的魁星阁也在这场战役中被烧毁,在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为了阻止敌军的追击,为红军撤离镇远争取时间,红七团指战员忍着剧痛点燃了祝圣桥上的魁星阁,熊熊烈火将追敌阻止在㵲阳河南岸。在解放后圣桥上的魁星阁也得到了重新修复,再次以雄状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精神高地
镇远充分依托古城悠久历史
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遗存
将古城风貌和红色元素相融合
塑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和古城文化
在镇远,能深切感受到古城红色旅游的浓厚氛围
镇远也会将红色记忆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