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拦门酒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吐蕊,到处都是万物复苏的景象。勤劳热情的镇远县报京侗族群众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精心地筹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讨葱节,也称“播种节”。这是报京侗族人民在一年当中除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届时,报京乡所有群众都会身着盛装,吹奏芦笙,载歌载舞,共享节日的快乐。年轻的侗家儿女将在这一天通过莫嘎村下对情歌、洗葱池边讨葱蒜、捞鱼虾赠笆篓等活动向中意的人表达爱意话姻缘。
据了解,2017年3月29日至31日(农历三月初二至初四),镇远县报京乡将隆重举办“三月三”讨葱文化节,精心筹备了迎宾拦门酒、侗家长桌宴、讨葱定情、篝火晚会踩堂舞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让报京的侗家儿女和远道而来的宾朋共享欢乐、和谐、喜庆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氛围。
“三月三”讨葱定情看侗家人的浪漫情怀
“三月三”也称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记载,春秋时期“三月三”已流行。《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有记载:“士与女,方秉蕳兮……赠之以芍药。”说的就是小伙子和姑娘手上都拿着清香的兰草前往游玩,互赠香芍药以表达爱意。在杜甫的《丽人行》中也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虽然自宋以后,三月三的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但是镇远县的报京侗寨却将“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传承了下来。
农历“三月三”,对于镇远报京侗家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既是一年一度的播种节,同时也是侗家青年男女的情人节。报京侗家的情人节没有玫瑰,更没有戒指,有的只是“讨葱蒜”这个古老的民俗传承。在报京侗家人眼里,葱代表纯洁的侗家姑娘,蒜代表帅气的侗家小伙,葱蒜组合代表着两人的爱情“一清二白”、矢志不渝。
洗葱
三月初三这天,天刚蒙蒙亮,报京侗寨里已暗涌着激情和渴望,姑娘们早早起床,阿妈阿婆忙着为她们梳妆打扮,盘上侗家少女特有的千缕发型,穿上最美丽的盛装,戴上侗家的金银首饰。收拾完毕,姑娘们就挎着精致的竹篮走进自家菜园,拔起连根的葱蒜,到寨脚的大水池塘边将葱蒜洗净,整齐地放在竹篮里,拿到池塘边的莫嗄树下或堰沟坎上,大家很自然地站成一长排。姑娘们全都站好后,早已等待一旁的后生们就陆续地跑到他们心仪的姑娘面前“讨葱蒜”。当然葱蒜不能乱给,因为这是她们的定情之物,葱蒜及竹篮只会送到自己喜欢的情郎手中;对于不喜欢的男孩,她们会当场拒绝。讨到葱蒜的后生,就选好一个吉日,准备好丰厚的礼品,约上好友,到姑娘家还篮子,借此征求女方父母意见,进一步将婚姻关系确定下来,共同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讨葱蒜”、“送竹篮”是报京侗家姑娘小伙初恋送定情信物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池塘的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姑娘和后生的父母们也在其间,他们焦急地等待着想提前看到自己未来的女婿或儿媳妇。按当地习俗,只有“三月三”这天,长辈才能看自己儿女谈情说爱。
洗净的青葱蒜,侗家人认为它象征着青春恋情纯洁无瑕。所以这种“讨葱蒜、送竹篮”的婚恋方式一直传承下来,是报京侗家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独特而古老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即便是在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已走出山寨,到外面去谋求更大的发展,但“三月三”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依然在每个报京人的血液里流淌。只要到了“三月三”这天,人们都要回到报京大寨,未婚男女讨葱蒜送竹篮,年长的就在古老的屋檐下喝酒唱歌、跳芦笙舞。
捞鱼虾
除了讨葱蒜,“三月三”节日期间报京侗家人还要进行捞鱼虾、对情歌、吹芦笙、跳踩鼓舞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
3月22日,笔者一行驱车来到报京侗寨,探索这千百年传承的古朴节日。初吐新绿的群山将这座神秘侗寨环抱其中,侗家人笑着、乐着、忙碌着,准备迎接“三月三”的到来。
“我们年轻时候恋爱,哪有现在这么开放哟,都是悄悄地,平时放牛羊的时候在山上对唱情歌,争取得到姑娘的欢心,等到“三月三”这天讨到她的葱蒜后恋爱关系才算确定、婚姻才算成勒!”76岁的邰湘权老人谈起年轻时讨葱节时激动中带着羞涩。据老人介绍,“三月三”这个节日还暗含着一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报京侗寨的少女良英暗自与小伙子乔生青梅竹马,相亲相爱,且订百年和好。可良英父母嫌乔生家庭贫寒,逼良英三月四日出嫁给富家子弟为妻。良英不从,又无计可施,遂于三月三这天,捞鱼虾、打葱蒜,约乔生在报京莫嗄树下会面,把盛在笆篓的鱼虾,装在细篾篮的葱蒜送给乔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告发,双双遭到责打辱骂后,各自脱下布鞋一只,在莫嘎树上印了一对深深的鞋印,双双携手跳崖,投入深潭殉情,表示抗争。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恋人,议定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侗寨的年轻男女都要来到莫嘎树下瞻仰这对恋人的鞋印,未婚后生到潭边来向心爱的情妹讨笆篓、讨葱蒜,互相定情、共表倾心。“三月三”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报京侗族的“情人节”。
在以前,报京侗寨的婚姻嫁娶是不准出村的,所以侗寨的年轻男女除了悄悄地进行“地下恋情”外,就是在“三月三”这天通过讨葱蒜寻找心上人,相约谈情说爱。已经暗定终身的情侣们也在“三月三”这天以讨葱蒜的形式向亲朋好友宣告自己的爱情。
“‘三月三’节日期间,双方父母是不能干预子女谈情说爱的,所以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每年都很期待‘三月三’的到来。”邰湘权老人笑着说道。随着时代的变化,男欢女爱已不像以前那样含蓄,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心里对‘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的热情有点淡了,民族的文化需要传承啊!”邰湘权担忧地说道。作为报京侗寨寨老的他,每年的“三月三”讨葱节都会亲自指导各项筹备工作,确保这项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今年20岁的吴征琴是报京侗寨走出去的一位姑娘,现在外面上班,这两天正准备请假带着“准男友”来参加今年的报京“三月三”。“‘三月三’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从小就参加。虽然出来了,但是传统文化不能丢。带‘他’回来讨葱蒜也是为了在大家的见证下确定恋情。”吴征琴向笔者说道。在报京侗寨,像吴征琴这样在外面工作的侗家儿女,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每年的‘三月三’都会回到故乡参加这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会。
“我和我爱人就是通过讨葱蒜走到一起的——她还拒绝过我哩。”报京村村主任田仁宏羞涩地说道。田仁宏回忆,他年轻单身的时候就一直暗恋着他现在的妻子。在1992年的“三月三”讨葱节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讨葱,但是遭到了拒绝,他纵身跳到洗葱池里以表坚心,并一直坚持着自己对爱的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1993年的三月三讨葱节,田仁宏终于讨到了心上人的葱,并于次年喜结连理,转眼间20余年就过去了。“‘三月三’就像月老一样,成就了我们报京侗寨的一段段姻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大家都是有力出力,坚持把‘三月三’办好、传承好。同时,也为是年轻人加油鼓劲,早日讨到心上人的葱。”田仁宏说。
村民展示做好了的衣服
为过好“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除了村集体积极谋划筹备外,村民自己也早早就开始了准备。走在报京侗寨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门前刺绣、制作新装。“这是做给我姑娘穿的,‘三月三’这天我们侗寨的男女老少都要穿盛装的。”53岁的邰光秀说道。在报京侗寨,女人们个个都是刺绣、制衣高手,从织布、染布、刺绣到制衣,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做的。做一件衣服耗时很长,所以农闲时报京侗寨的女人们就会拿起手中的针线活,开启另一番忙碌。除了准备新装,村民们还要准备糯米粑、好酒好菜迎接出嫁的姑妈和远方的客人,共度佳节。
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报京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划,依托报京侗寨传统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报京“三月三”讨葱节是镇远县最具特色的侗族盛大传统节日,有着较广的知名度,现已成为向外界展示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只有充分挖掘和弘扬侗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激发报京侗寨群众脱贫攻坚干事创业激情。
邰光秀在家劳作
“这几年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过得更好了,这一年一次的‘三月三’讨葱节越来越有滋味了。来我们报京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邰光秀一边忙着手上的针线活一边对笔者说道。邰光秀家是一栋三层的传统侗家风格木屋,就坐落在公路旁,一楼用来开店卖些日用商品,二楼三楼作为居所。作为报京侗家刺绣12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的邰光秀有着自己单独的一件刺绣房,里面摆满了她亲手制作的一件件侗家民族服装。“这些衣服除了自己穿,还可以通过大寨的电子商务点卖出去。加上店子的利润,一年的收入还是有不少哩!”邰光秀乐呵呵地说道。
“以旅游为平台,提升报京的知名度,让我们报京的民族特色产品走出去,这样才能让大家靠传承下来的手艺实现增收脱贫。”返乡创业青年刘惠梅说。2015年8月,镇远报京土生土长的“80后”姑娘刘惠梅看准了报京侗寨特色工艺品和农特产品的潜在市场优势,毅然放弃外面有着丰厚工资的工作回到了家乡进行创业,经营起了镇远县农村电子商务报京乡扶贫服务站,采取“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做起了侗族刺绣、银饰、报京糯小米、小米酒、辣椒等特色工艺品和农特产品的销售。同时,刘惠梅以“电商服务点+农户”的模式,带动了报京乡100余名村民制作民族特色工艺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使每位村民每年直接增收约5000元。据了解,报京乡当前已将侗家刺绣作为产业来培育,并投入资金创办了刺绣坊,正探索通过招商的形式将报京侗绣全面推向市场,使报京侗绣尽早走出寨门、走向市场,并使侗绣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
报京村居民田小军在灾后重建时将自家房屋建成了宾馆和餐馆,“政府帮忙建房后每户又补助了1万元钱用来购置家具,这样既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又给我们谋了一条生计。”田小军高兴地说道。“特别是节假日,外来游客特别多,生意也好做。平时的时候,除了接些散客,我还可以做些民族手工艺品去卖,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每年报京“‘三月三’”讨葱文化节期间,报京侗寨的家庭宾馆都是供不应求,加上出售特色民族工艺品和经营特色长桌宴所得,村民一天就能赚1000多元。“今年的‘三月三’活动有三天,算下来能赚不少哩。”田小军笑着说道。在报京侗寨,像田小军这样从事家庭经营的共有40家。
报京侗族远眺
报京作为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一直把挖掘报京侗族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报京乡乡长何坤均介绍道。近年来,报京乡坚持《报京乡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完善了旅游交通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将传统侗族建筑元素融合到新建房屋构造中,优化布局村居小道、风雨桥、凉亭、鼓楼等公共文化设施,构造出“四美”村居环境,全方位改善了农户居住环境和游客住行环境。进一步注重本土旅游人才挖掘培训,组织了一批具有精湛娴熟民族工艺技能的村民成立报京民族文化表演队。充分发挥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品、刺绣品的优势,开发了一批旅游商品,打造旅游民族品牌,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走出一条民族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发展新路。
据介绍,报京乡共有3039户11254人,苗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以上,贫困人口3163名,贫困发生率达28.12%。经过政府部门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报京乡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2016年报京乡人均收入达到了6904元,同比增长7.9%。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报京乡将计划减少贫困人口269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21%,实现报京乡“减贫摘帽”,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