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镇远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在“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个方面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农业结构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倾力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在全县掀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脱贫攻坚,产业兴旺是关键。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开展以来,该县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市场需求为着力点,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选优选好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聚焦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初秋的镇远大地,绿意盎然。山间果木青翠,田里瓜果飘香,处处农业、产业欣欣向荣,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下,走进尚寨乡律令村,成排成片的辣椒整齐划一、绵延不断的辣椒基地郁郁葱葱。“小辣椒”已为当地村民鼓起钱袋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初和老百姓谈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一开始老百姓还是有所顾虑,毕竟大家都没有尝试过其它产业。”看着今天已成规模的小辣椒,村支书吴启辉回忆着当时做群众工作的难处。
为了发动群众,律令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充分利用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大家介绍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帮群众算经济账,签合同单,下保证书,群众才慢慢加入进来。
相比其他村,对于“种什么”“养什么”的产业选择,律令村的村民们心里自然是有着自己的盘算。
“去年收益好,今年我又种了4亩地的辣椒,预计一亩地可产三千多斤,按照统一收购价1.4元一斤来计算,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费没有问题了。”尚寨乡律令村蛮溪组的周礼花对目前的发展势头很是满意。
经了解,周礼花丈夫离世较早,一儿一女都在上学,不仅要有基本的生活开支,同时还有一个老人需要赡养,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她一度觉得“日子可能过不下去”,该乡党委政府了解情况之后帮助和引导她发展辣椒种植,如今两孩子即将大学毕业,生活越来越好,摆脱了缠身的困境。
除了长势喜人的辣椒,该乡又因地制宜,又发展了860亩野生“西红柿”,并和农户签订协议,成熟时统一收购。同时,为充分保障小辣椒种植的成功率,政府还提供技术培训,进行栽种、嫁接等常态化跟踪指导。
仅今年一年,尚寨乡共计实施朝天椒1000亩,药辣椒1550亩,西红柿860亩,直接带动500余户贫困户致富增收。
律令村的改变,只是镇远县因地制宜为民精心选择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镇远县委、县政府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减玉米、稳烤烟、扩蔬果、增花卉、强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禽、花卉、精品水果、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压减玉米4.12万亩,占任务的137.33%,种植烤烟4.29万亩,占任务100.7%,蔬菜9.24万亩,占任务102.67%,花卉1.1万亩,占任务110%,家禽出栏56.65万羽,占任务134.88%,禽蛋产量468吨,占任务117%;产业发展“八要素”进一步深化。
产销对接路子更宽
进行产业革命过程中,镇远为了避免农产品积压,跳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特别组建了专门机构,充分利用省内外各农产品博览会等机会宣传提升品牌,精心培育混合所有制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农校”“农超”“农企”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进行产销对接。
不断强化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批发(零售)市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笔者从农业部门获悉,在盘活了现有4个民营冷库共2000立方米的基础上,县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建果蔬气调库2个2500立方米,并通过招商引资镇青冷链物流公司在黔东工业园区拟建1万吨冷库物流体系,搭建农产品储运平台,助推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温氏集团、正大集团、希望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在我县发展生猪生产,完成生猪订单4.73万头,引进利民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全彩燃肉羊养殖基地完成订单1.31万只。与蔡酱坊农产品配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生产协议,供应县内中小学营养午餐、机关食堂对肉、蛋和蔬菜需求,让更多的农产品实现“就地销售”。
此外,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对接,建立镇远农产品专营店,将镇远县建设成为贵州民族大学后勤保供基地,开展东西对接,促进“黔货出山”,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办法,帮助合作社寻找生产订单,并扎实做好电商服务和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利益联结共享共赢
围绕“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借助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立起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变股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工投入获薪金并参与年底分红,形成“一红三金”的“生钱”模式,以此构建四通八达的利益激励联结,为贫困户撑起“保护伞”,给贫困户搭建“利益桥”,使农户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激发,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同发展增收。
当前,全县实现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14648户达全覆盖,采取土地折算入股分红、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分红、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扶贫项目带动经营收入、务工收入等方式。
走进都坪镇天印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资源丰富,养蜂也成了这里近闻名的特色产业。
何明政、封寿英这对年过五旬的贫困夫妻,被合作社请来当起了管理员。他们告诉笔者,两年来,通过党和政府的扶持,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不单能挣钱,还能满足自己尽孝老人的心愿,家里大事小事都能帮上忙。
“除了每个月能领到合作社发的2400元固定工资外,我自己又在合作社养起了两箱蜂蜜,如果一年收四次,一次能收四斤,按照市场价100元/斤来算,还是可以找到近3万元,生活开支就轻松多喽。”何明政乐呵呵的说,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集约化发展路上,涌溪乡依托好生态统筹社会力量,发挥优势补短板,带领群众推进“三变”改革,努力向大山“取金”。
涌溪乡古楼坪村平均海拔超过900米,这里常年云雾缭绕,云海幻境中住着517户人家。
过去,这一带的群众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看着常年被云雾笼罩着大山,只叹祖辈没选好地方。而今,经过不断探索,该村逐渐找到了一条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符合群众意愿的发展之路:通过天麻、蔬菜种植和食用菌培植,形成一个大健康产业群。
“古楼坪村的自然条件最适合种植天麻,而且种植天麻价钱高、见效快,平均1.8平方米有1窝,平均每窝可产天麻12公斤左右,按当前市场价算,每亩劳务费可达8000元以上。”贵州闲草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启江认为。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去年年初,古楼坪村成立了镇远县云雾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林地坡地300余亩,群众在深山中开辟了天麻种植基地。
合作社出土地和劳动力,公司提供种子、技术、管理和服务。今年年底就可以开始采收,预计年收益超300万元。
“家里有病人,小孩正在念小学,多年来哪里也不能去,现在好了,在家里还有老板来请我干活,每天100元,今年我都拿到3000多块工钱了。”古楼坪村老寨组贫困户石维元高兴地告诉笔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天麻种植产业,他们有土地出土地,有劳力出劳力,土地有租金,劳力有报酬,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该村支书阳广元对天麻种植志在必得。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镇远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坚决打好“四场硬仗”,扎实推进产业发展,继续用情用力苦干实干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镇远新篇章。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